Widgets

好了,終於開始來練習分享關於「單一觀點的謬誤」這件事情了 :)

「單一觀點的謬誤」這個詞是在一本討論與分享顧問工作的書籍上看來的,看到這個段落的時候,我停了好久,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。因為那陣子我正在試著解釋關於「動態分配」這個想法(譬如:動態時間分配、動態資源分配),看到這個「單一觀點的謬誤」,我就發現我卡在哪個地方了。

我們先來看個掉入使用「單一觀點的謬誤」的文章,然後再來看看幾個跳脫「單一觀點」的例子:

之所以只想先舉一個例子的原因是... 這例子充斥著大部分的媒體版面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,所以我們先簡單舉個例子讓大家體會一下就好。

剛好今天收到一封轉寄信,文章來自於 <天下雜誌> 277 期的一篇「高投資低報酬 30歲的焦慮」,邀請大家先用 google 把這篇文章翻出來簡單閱讀一下。喔對,簡單閱讀過去即可,我們只是舉個例子,文章內容以及真實性不是今天的重點,今天我們只討論「單一觀點的謬誤」這個脈絡。(希望我沒有離題太遠,哈哈!)

我自己的觀察結果是,這篇文章圍繞著「學歷跟就業之間的關連性」這個觀點做陳述。當然你可以有你觀察到的結果,或用另一個名詞或敘述來描述這個觀點,但是基本上,應該可以體會到文章作者是基於單一觀點進行陳述。(在此沒有任何攻擊個人或該媒體的意思,我只單純想做討論分享。)(喔對,我現在正在分享的這篇 blog,也是單一觀點。哈哈!所以看你要不要繼續看下去囉 :p)

以單一觀點進行陳述或討論的優點就是「強化重點」,這就跟在學校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說要畫重點了,考試就只考老師有畫的重點,是類似狀況。相對於重點的缺點,則是「忽略其他可能性」,這是有機會避免(相對於無可避免),但是從小到大作文老師都叫我們要寫出「文題相符」的文章。

好,先稍微體驗一下這個例子就好,待會我們再來討論。接著我們來看兩個跳脫「單一觀點」的例子:

一個是這個月 2008 七月份的中文版 HBR 哈佛商業評論,在第 41 頁屬於 <越洋專訪: 誰說人是理性的 作者丹 艾瑞利 (Dan Ariely)> 的一個段落。文中在討論「行為模式的同與不同」,他舉了兩個一樣在餐廳點菜先後順序的例子,一個在美國實驗,一個在香港實驗,他想表達出一樣的行為模式在不同地域或社會所呈現的不同可能性,在美國可能要的是「獨特性 (uniqueness)」,但在香港則可能比較想表現「從眾性格 (conformity)」。


另一個例子是在這本書 <在平的世界中競爭> 所討論到的精神,香港利豐集團發揮了各種可能性進行網絡整合與協調,很棒的一個結論請見中文譯本的第 57 頁(第一章快要結尾處):「世界是平的,也是圓的:平衡的需要」。他討論到了這個狀況,這個世界不全然用單一一種觀點就能解釋,或者就能將整個網絡順利運作,因此會在不同觀點之間取得某個平衡。


「單一觀點」不是種錯誤,或全然負面的狀況,單一觀點對於「做結論」或需要「強化重點」的時機非常好用,例如呈現結案報告、提出特定議題的企畫案,這些時候非得強調某些重點不可。相對的,在需要腦力激盪、尋求解決問題方向的時候,多而廣的可能性常可以帶來絕佳的效率,在這種時候,我會提醒自己關於「單一觀點的謬誤」這件事情,以避免自己掉入某個框框裡頭爬不出來,而錯失了遇上解決方案的機會。那種感覺跟賴先生用來描述台北所擁有的一種複雜度、一種精緻度是很相似的,這種多元性可以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結果。

well, 今天就先聊到這裡。待續...

1 Comments:

  1. 我癡癡的盼著之二的推出...

    awaiting..awaiting..awaiting..

    anxiously!

    ReplyDelete

 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