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idgets

兩天的腦袋轟炸之後,需要些平靜,晚餐後散步去附近的書局,翻了上一期的商業週刊 (1091, 10/20 出版) [註1] 看到一篇若水的王文華先生寫的「不要在辦公室泛舟 要糾眾械鬥[註2] 簡潔地敘寫了若水前一年來的經驗分享。 Tom Wang 以歷史描述作為開頭:
國民革命,其實只是一連串零星的游擊戰,而並不是組織健全、計畫縝密的運動。
接下去討論關於「辦公室」「開放多元」「分享資源」等敘事。當下沒什麼感覺(本來沒人做過的事情,都會需要這樣邊走邊嘗試然後依據結果做出修正的過程)。但是回家看到一封轉寄信是數位時代的這篇「若水第一擊,揮空啟示錄[註3],喵了一眼出版日期 (10/14),不禁噗ㄘ地笑了出來!哈哈!!雖然出版日期可能不代表意見實際產生的先後順序,但是兩篇文章同時都提到「國父」,還是讓我覺得很有趣 :p

感到「有趣」對我來說是個讓生活充實到真的活出生命力的方式。(注意喔,我現在又在鋪梗了喔 XD)



[註1] 上一期的商業週刊 (1091)
很詭異的一期,封面大大的標題,交易員告白在內文中:相當的簡潔易懂、相當節能省碳的篇幅,卻用了一半或更多的篇幅描述誰誰誰慘賠多少、某某某連什麼金都賠了進去,感覺成本相當低的專題報導。

[註2]
開頭記者的序文描述說「若水沒有找到投資對象。他們為什麼交了白卷?過程中犯了什麼錯誤?」是太超過了些。首先沒有找到投資對象 = 繳白卷嗎?對於社會企業這個領域的創業投資其實對台灣社會是相當新的概念,而這個領域我覺得應該要繼續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來看待,開放地看待構思、開放地看待執行、開放地看待結果。台灣價值文化不斷呈現「當下就要決定誰對誰錯」,到最後傷害的還是這些不斷為社會創造新元素的能量。

(邏輯上、商業上)「誰對誰錯」應該基於一開始的初衷,也就是具體的目標來做判斷。一如若水於最新的一份「若水年報 2008」裡頭詳盡地列舉陳述。

[註3]
數位時代的那篇的:「啟示三:用網路平台做公益」我個人有個簡單的結論:啟示如果只有兩個,其實不需要硬湊成三個。(很多各種領域的資源都是這樣被消耗掉的。)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 
Top